中国玉石有多少种?
据我所知,目前学术界认可的“玉”的定义只有三种:软玉、硬玉和翡翠。其中的软玉和硬玉属传统概念,翡翠属于新兴概念——当然,这是按照传统的分类标准。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灿烂的玉器文化历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玉其实主要指的是新疆和田玉一种,而其他诸如岫岩玉、独山玉等,虽然也有玉的名头,但其实只是石头(或玉石),严格来说应该叫“玉石”——注意这里用的是“玉”字边旁“王”的字形,而不是“玉”字边旁“玉”的字形。 当然,现在“玉”的概念被无限扩大了,因为如今商品经济发达,各种商家想尽办法给东西标价,于是就出现了“玉”(即传统意义上的软玉和硬玉)=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反正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价格合适都能被叫作玉了……
所以你看,现在连普通大众对玉的概念都普遍混淆不清甚至错误百出了(我看过一篇介绍和田玉的文章中,作者居然把硬玉中的翡翠也混淆其中,简直无语=_=!)。这种混乱的称谓势必导致人们对玉的认知产生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唉,现在的人啊……
中国的玉产于新疆和田,质地坚韧,呈脂状,有绿、墨绿、白、黄、青等颜色。玉石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软玉,二是硬玉。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是世界工艺美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玉器,那时候人们利用玉石制作出项链、手镯和装饰品,用于美化装饰器物和人身,以及作为佩戴的辟邪品、装饰品和馈赠的礼品。后来玉器又与国家的典章制度、政治制度、宗教意识结合在一起,成为统治者手中的精神统治工具和权力的象征。从商周到明清,玉器在使用上发生了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丧葬制度等方面。封建帝王和有身份的贵族生前佩戴玉器,死后厚葬玉器,认为玉可以“除邪祟、御不祥”、“食玉,可以成仙”、“敛尸,可以不朽”。到了宋代,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把玉器作为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工艺品来制作、收藏,文人雅士还把它作为把玩之物和生活中的实用品,玉器作为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进入社会,在社会上流传更广了。因此玉器的生产日益兴盛,尤其是明清两代,玉器生产进入空前繁荣阶段。由于玉器的珍贵,明清时期的玉器流传到今天,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成为收藏家心慕的对象,成为具有增值和保值的商品市场。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保护,组织对明清玉器的研究,对濒临失传的“古月轩”的制作方法和工艺,以及北京玉器、扬州玉器、苏州玉器的山子雕、炉瓶等制作工艺、琢玉工具进行了抢救和研究,使失传的玉器制作工艺技术逐步恢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玉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技术工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刻苦攻关,刻苦练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作出了《清明上河图》、《大禹治水》、《四海腾欢》、《群仙祝寿》、《江山万里图》等一件件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高超技术水平的玉器精品,使中国玉器这个传统文化艺术之花在祖国大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