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雕塑吗?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怎么说呢…好像我们国内对于雕塑的认知度还没有完全到位。 我现在就在做雕塑,但是别人总是问我画什么,其实我是做雕塑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雕塑,甚至认为雕塑就是“雕刻”或者“石刻”。 事实上,雕塑是空间艺术(这个后面会介绍),它涉及到材料的性能、技术的运用以及空间概念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在中国有没有雕塑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怎么定义雕塑……如果你把它定义为“雕刻”,那么可以说中国的雕塑几乎是空白;但如果你把雕塑定义为“空间艺术”,那中国的雕塑就丰富多彩了…… 因为我主要做雕塑,所以下面以雕塑来讨论。
先给出我的结论: 中国有雕塑——至少在当代中国,雕塑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中国人对雕塑的认识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是崇尚建筑的。因为中国建筑是以建筑群体为表现对象的,所以中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表达。虽然也存在建筑小品,但体量小且样式简单。这与中国文化中的“整体论”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西方则是崇尚个体的。从罗马帝国开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就开始在个体表达上花心思了。于是各种雕像石雕开始出现。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对待空间和时间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比较重视空间的,但时间对中国哲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不确定性的,是一种随时变化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做雕塑的时候,不太重视时间和历史在人物身上的痕迹。
而欧洲人就不同了,他们更关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因此他们就希望自己在欣赏雕塑的时候,能够从雕塑的时间维度去观察…… 所以,同样是一件衣服,穿在一个模特身上和一个古代雕像身上,所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二.现代雕塑 现代雕塑出现了时间和地域性,有了更多表达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材料学和工艺学的进步,使得雕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作者与观赏者互动的可能。
比如一件作品可以做成动态的,这样即使在静态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动感的力量。 再比如说,艺术家可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制作成过去做不到的具有时空感又能与观众互动的作品。 三.互联网+时代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方式。以前,艺术作品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展出。观众去的晚了,可能会错过好的作品。
但现在不一样了,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展示,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览。而且还可以在线参与评论、发表意见。当然这些作品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售卖。 这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性质,同时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前观众是“观”,现在是“逛”,而且是可以随时随地地“逛”。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荧幕的尺寸越来越大,这使手机浏览网站成了可能。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优秀的作品,不管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只要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那就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