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书法在商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却是从汉字书体演变的东汉时期开始的。 汉字的字体,大约经过了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隶书等演变而来,而书法艺术,也随着汉字的字体变化,一路演变而来的。
下面我简单的介绍几类汉代字体并附上例子:
1.西汉楷书——汉景帝手迹。
2.西汉隶书——汉文帝手迹。
3.东汉隶书——汉桓帝、汉灵帝时,碑刻很多,著名的如《曹全碑》、《礼器碑》等等。
4.东汉中期开始,出现了章草,这一书体延续至今,成为当代草书的主流。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等。
5.西晋时,行书流行起来,且出现了一批著名行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的作品有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等。
6.汉隶中有古拙的一路,与后来的北碑风格接近,这一路隶书见于唐代柳公权所书的《玄秘塔碑》。还有清俊飘逸的一路,与晋代行书面貌相近,代表人物是梁武帝,他的《道家斋坛咒》写得非常好。
甲骨文
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文字的萌芽,是商周卜史的卜辞,是我国书法的源头。甲骨文书法的特点:
(1)甲骨文字笔画瘦硬如切刀,艺术性不如其它文字高。
(2)有象形图画文字的特点,不作实用。
(3)字形大小不一,长短参差,错综有致。
(4)章法丰富多姿,大小错落,顾盼生辉,富有装饰趣味。
金文
钟鼎文是铸刻在周代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较之甲骨文笔道肥大,圆浑凝重,体式严谨,布局活泼,变化繁复,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西汉时,由于铸器技术改进,字体由肥变瘦,笔道趋于平直方板,文字结构紧密缩小,铭文字数也少,艺术价值有所减弱。
篆书
秦代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通行小篆,小篆的笔画线条匀称,结构圆转严谨,章法整齐和谐,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西汉由于隶书盛行,篆书退避,字趋于简化,结构变方,笔画由圆变方,由肥变瘦。
隶书
隶书亦称佐书、史书。秦代由狱吏程邈所创,通行于汉代,是以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汉隶笔画波磔分明,结构严谨端庄,古朴大方,刚柔相济,动静得宜,富有生命力。魏晋,南北朝时楷书盛行,隶书衰微,字画平直无波磔,趋于篆化,称之为“标”。
楷书
亦称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成。汉魏之际,隶书在演变过程中产生楷法,楷书到了唐代盛世进入全盛期,字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法度森严,气势雄伟。楷书的繁盛使学者莫衷一是。
草书
早期由秦篆,秦隶演变而成的二篆、二隶被通称为“古书”。其中草写的“隶草”后世通称为隶草或章草,它是由快速的写汉隶而产生的。章草是“有章可循的草法”,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笔意的简化隶书。今草在东晋王羲之的笔下走向了艺术化,“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今草笔法圆转,笔画连绵,线条流畅,结构紧凑奇突,笔法简约,形体欹侧,气势飞动,一气呵成,具有豪放壮丽之美。今草产生以后,草书的艺术性进一步减弱。
狂草到了唐代张旭的笔下,完全突破了文字“易识、易写、笔约而意丰”的规范原则。狂草完全抒发了书者的激情,使书法成为纯粹审美的结晶,在这个书体中笔画的省简连绵达到了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