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吗?
“中国现当代”这个说法有问题,导致题主的问题也有问题。 现代文学的时间界限一般是1917年(《女神》出版)到1949年(很多老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是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的时间界限一般包括1949年以后至今。也就是说,“现代”“当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都是时间概念而不是朝代的概念。用“现当代”指代这两个时间段的文学显然是没有问题的。但用这个概念来限定“中国”文学显然是不合适的——难道西方的文学没有包含在“现当代”之中?!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修改为:“雨果是否是‘现当代’中国以外的作家”。 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的“现代性危机”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和对“善恶”之辩的重构,之后有很多现代性危机的理论,比如福柯的疯狂、病苦与变态,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把视角聚焦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困境,当然也涉及其他社会,但是像我国这样“反现代”的国家还是很少谈起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某些人借“现代性”之名行“西化”之实,如果考虑到文化安全的维度,这种“借现代生造一个中国”的做法是相当可恶的。
总之,无论是用“现代”“后现代”还是“现当代”都指称不了中国文学,因为中国文学不是个具有明确时空限定的概念。但是,如果说“现代性”呢?恐怕也不合适,因为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它可能涉及到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文学,而雨果的作品又明显不是反映“现代性危机”的。我想到了另一个词——“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中国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的巨大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社会”层面,即从传统的宗法社会、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第二个是“文明”层面,也就是从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即封建专制主义向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
现代化不是一个纯粹文学的概念,但它肯定会影响文学。以“现代化”为核心词的“现代性”和“后现代”都是在西方影响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衍生品,因此我国的“现代派/现代主义”“新生代”“第七代”“新小说”“后先锋”等文学现象大多与现代化的两个层面有关——或者是社会层面的原因(经济体制的转变),或者来自文明层面的动力(思想解放和启蒙)。
综上,我认为“雨果是不是中国现代或当代作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得。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我国读者的喜爱。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变革,他的生活历程几乎同19世纪的法国历史同步,他的著述卷帙浩繁,可谓洋洋大观。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诗歌集《光与影》、剧本《欧那尼》、《国王们的游戏》等。雨果的文学生涯和创作道路,几乎贯穿法国的19世纪文学,作品博大精深、丰富多采、浩如烟海,从诗歌、小说、戏剧到政论、传记、游记及各种杂文,几乎无所不包,也无一不精。雨果一生著作极为丰厚、他一生中一共写了26部大型诗歌、20部大型小说、历史、戏剧,20卷以上的中、短篇小说或杂文,可以说是著作等 身、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远远超过了举世闻名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们的创作。雨果的著作整整用三大卡车才能运完,如果将他的全部著作按序一字摆开,其长度几乎能从巴黎一直延伸到诺曼底,有几十公里之遥。一个世纪以前、雨果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了,雨果作品的流传广度和深度是罕见的,除《圣经》之外,雨果是20世纪世界上出版和翻译最多的作家,世界各国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雨果迷”和热爱、研究雨果的汉学者、雨果学者,雨果和“雨果热”、其影响力至今不减,仍然方兴未艾、长盛不衰,可谓家喻户晓、如雷贯耳、驰名内外、妇孺皆知。雨果创作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对后世有着巨大的思想影响力,雨果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被称为最伟大的文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被世界文坛称为“跨越时空的文学”,雨果是当今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阅读量最大、普及范围最广的文学大家。
雨果的文学创作告诫人们,人类的文明如果远离了爱、人性和正义,必将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正因为如此,雨果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无价之宝和重要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人们热爱雨果、研究雨果,就是因为雨果的文学作品有着伟大的、正义的思想和充满爱的、人性的光辉。人们热爱雨果、研究雨果,就是因为雨果和他的文学作品是用历史发展规律和文明成果筑就的文学经典和不朽丰碑。雨果的文学创作在法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雨果在世界现代文明和现代科学的殿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雨果一生,为追求人道主义奋斗不止。由于他直言敢谏,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不得不颠沛流离去过19年的流浪生活。雨果逝世后,法国人民认为他是本世纪法国文艺领域里的最伟大人物。国家为他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建造了雨果墓。它是一座高约40米,具有希腊廊柱式风格的建筑。四根爱奥尼亚石柱托着一个阴棚,上面立着一个手握书卷、倚石而坐的雨果石像。石碑石像的后面是半圆型的石壁,上面刻着一尊象征自由的大理石浮雕。石墓上方的顶端,站立着一尊象征着雨果精神的女神像。石座后面刻着“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几个大字。雨果墓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正中,每天前去瞻仰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