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布票价值多少?

晏旭泽晏旭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有一套四十年代的上海布票,共五本,每本一百张。 当时上海的经济地位仅次于北京,因此上海的布票在全国的发行量很大,保存也相对完整。 上海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军占领日本和台湾的纺织业,上海棉纱的出口量迅速扩大。194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占全国棉纱出口总量的52.7%。

随着经济的繁荣,物价也不断上涨。1938年初,一担米大概售价20多万元(法币),到1947年时已经涨到518万元。而一担棉花从原来的60万元涨到了280元,增幅达到4倍多。

面对飞涨的物价,国民政府于1947年进行了“币改”,用金圆券取代法币。但是“币改”并未扭转法币贬值的趋势,反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越来越高。为了控制物价,国民政府一面增发货币,一面严格控制商品流通,尤其是纱布、煤油等重要的生产资料。 但是钱是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工资为例,抗战前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大概是1500元(法币)左右,到抗战结束时,同样的大学教授工资只能买20元(法币)左右的物品。1947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600亿元(法币),比上年减少9.7%。

面对持续上涨的物价,普通人实在没招了,于是开始囤积物资,抢购一切可以充当货币的物品。比如东北的大豆、关内的芝麻,都因为价格飞涨被大量采购。就连肉骨头、兔耳朵这样以前无人问津的东西都被用来抵押买东西。

这时,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布成了紧俏商品。上海一家名叫“三阳泰”的布店,每天销量高达上万匹。

1947年10月,上海的布价已经达到每匹(丈)50元,比年初翻了近一番。

1948年后,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失利和美国的撤资,国民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应对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国民政府于1948年12月开始发行金圆券,以1:300的比例与法币兑换。 也就是说,原来1万元的现金现在仅能兑换300元的金圆券,而金圆券又不能兑换任何实物。如此巨大的汇率变化显然是一种掠夺,直接导致了民怨沸腾。

据上海海关统计,1947年至1948年间,由香港等地运进上海的物资价值达10亿美元,而同期上海的输出品却只有3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外汇的极大充盈。为此,上海先后设立了“平价办公处”和“平价保管部”,将进口物资(主要是棉纱和铜)按官价(高于进口价格的部分归国家所有)出售给群众,同时按官价购买人民手中持有的金银、外币、有价证券等,以平抑物价。 但这些措施没能阻止通货膨胀的势头。

到1949年初,物价又涨了好几番,而且有越涨越快的感觉。布票的价值也就此体现出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