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帽顶是几品?
清代官吏的顶戴分为几个等级。清代所穿的“顶戴花翎”乌纱帽。在帽顶上加饰红缨及珠宝。帽顶,又统称顶戴,清制官帽帽顶有“冬暖夏凉”之分。暖顶为圆体,用金、银及铜镀金等不同材质造成。
凉顶为扁体,封疆大吏及进士等官员的凉顶多为金、银宝石等制作,一般官员为铜质。二者皆为上大下小圆台体。暖顶上部为圆泡型,以珠圈为界,下部为圆柱体,有的柱身上镌有花纹;凉顶前部为平凸状泡型,后部为方形,其上錾有花纹图案。按清代服饰制度,皇帝及皇子、贝子等贵族、一品文官圆顶用纯宝石或珊瑚制成,二品文官用珊瑚,三品绿松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清代一种介壳类海产),七品、八品用金,九品用银。爵位、文官七品以下、武官四品以下官员皆为红缨帽。武职官员的顶戴颜色比同级文官低一等,但有别于“红缨帽”官员的是,武职官员的顶戴及朝带饰物上都有五爪团龙纹作区别,这种团龙纹在文职官员身上是不允许出现的。
顶戴是清朝官员的官帽帽顶,是表示官员品级的标志。在冠帽顶饰上显示品级的制度历代就有,唐朝有“品色冠”;宋朝有“展角”,分官位的高低用不同色彩和尺寸表现等等。清朝入关后顶戴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从顺治到光绪经过几次变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