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小梅瓶如何鉴定?
清代青花瓷小梅瓶存世量较大,历代仿品也较多,鉴别存世品不难。主要应从造型、胎釉、纹饰等特点细细揣摩。
清初(顺治),梅瓶继承晚明风格,器形仍较丰腴。顺治梅瓶形制多为小口,短颈,圆肩,腹以下渐收,平底。常见青花器有单色和加五彩两种装饰。
康熙朝青花梅瓶,一般瓶口窄而高,肩部圆而丰满,瓶腹下部趋瘦,器形较清初秀气。装饰方法有单纯的青花和青花加金彩二种。
雍正朝青花梅瓶极为精致,瓶口较前朝更狭小,高径减小,圆肩,腹下收得也较急,瓶足较短,风格轻灵秀巧。装饰有青花加金彩和单纯的青花器二种。
乾隆朝梅瓶造型浑厚,瓶口圆扁,直颈稍有外撇,腹下收得较急,而足内卷明显。装饰多为青花加金彩,有的还加洋紫(铁轨紫)彩。
嘉庆朝和道光朝的梅瓶,造型相似,并且与乾隆朝的风格一脉相承。瓶口圆扁而略为外撇,颈部较雍正朝为矮,腹部较雍正、乾隆两朝肥硕,足部与乾隆朝大致相同。装饰仍以青花加金彩的为多。
咸丰朝梅瓶较为罕见,从形态上看与嘉、道二朝已无区别。咸、同、光、宣四个朝代的青花梅瓶已较为罕见,其造型大同小异,只有仔细区别。特别是光绪、宣统二朝的青花梅瓶十分难得一见,器形与咸丰朝的已无太多变化,鉴别时只能依据各朝青花发色和款字等特征细心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