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铁锈怎么?
明代初期官窑器中出现类似宋代建窑的结晶斑点,俗称“铁锈斑”。斑点呈褐色、铁赤色,有的近黑色,周围还有茶黄色的锈晕,斑点形状不一,但都为结晶状,非常光亮,用手触摸会有凹凸感。器物施釉较厚,以黑釉、酱釉为多见,也有少量黄釉和茶叶末釉,这种“铁锈斑”多见于盘口执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物。
这种结出成因和建窑类同,也是由于胎、釉中铁元素含量较高,施釉时因用具接触釉汁,釉中形成氧化铁聚集,烧成时聚集的氧化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结晶所致。
釉里红瓷器中有时红釉斑点周围出现黑色羽状飞芒纹,是由于高温铜红釉在烧制中由于温度或气氛稍有偏差,未能使铜完全呈色还原,部分还停留在氧化或还原不充分的状态而出现这种现象。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制作了许多甜白釉暗花瓷器,由于胎体较薄,暗花呈通透状,手摸时有凹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