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的帽筒有价值吗?

姚登慧姚登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帽筒出现于清末民国初年。用于插放礼帽,通常成对陈设于厅堂坐 couch 两侧。帽筒造型简单质朴,品种繁多,尤以釉色品种繁多著称。常见器形为直口、长颈、折腰、鼓腹、圈足,筒身施绿釉、仿哥釉、洒蓝釉、粉彩等,还有的筒身及内壁施以黄、绿、红等颜色釉。

解放前男人出门大多要穿戴帽子,尤其西服一定要戴西帽(又称圆筒帽),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专为插放这种帽子的帽筒。帽筒作为清末民初生活实用品,目前多为民间爱好者收藏,市场价格较低,一般为几百上千元,上佳的帽筒在收藏市场中也不超过万元,升值空间较大,是投资的好选择。

帽筒是用于承置帽帽之器,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用来插放礼帽的陈设瓷。帽筒作为实用器物,流行于民国时期,直至近现代仍然有烧制,存世品数量较大,在民间的收藏热中往往被“遗忘了”。目前帽筒的收藏还是处于市场价值洼地,存世量多,赝品少,入手容易,市场认知度正在不断提高,可以作小而精的收藏。

帽筒与官帽筒的区别:

帽筒是清朝道光(公元1821--1850年)以后直至民国初年(公元1912--1927年)流行于中国北方官宦和有身份有地位人家厅堂内的陈设瓷,用于插放士绅所戴的那琪帽。帽筒呈圆桶型,筒内上口处做成倒喇叭型,以使圆帽稳定地安插在帽筒内而不致于脱落,有的则在帽筒口沿以下镶有镀金或镶铜等金属套,其作用也是一样。帽筒有大小口径、高矮之分。清朝末年,随着西风东渐,西服随之引入中国,随着西服的出现和流行,为与之配套的帽子—圆筒帽的使用也在中国各地流行,这一时期的帽筒随之大量烧制和使用。

官帽筒,是比帽筒更为流行的陈设瓷,它流行于清朝咸丰(公元1851--1861年)至同治初年(公元1862--1874年),专指清代中央衙门三品至九品官员及候补官员插放朝帽的陈设瓷,其造型与帽筒基本相同,但官帽筒呈长筒型,筒内上口处做成倒喇叭型,其作用与帽筒是一样的。官帽筒口沿以下均镶有镀金或镶铜等金属套,也有少数筒身全包金属套。官帽筒大小基本相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